笔趣阁 > 武侠小说 > 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 第二百一十八章 说法偶成舍利堆

  ,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爹爹,这驴车走的又这么慢,为什么你还偏要选它呢?”

  一辆驴车里,稚气未脱的孩童从车中钻了出来,扭头不解地问自家父亲,却只得到了大人的囫囵应付。

  “乖儿子,你可别看不起这驴车。想当初宋太宗御驾亲征辽国,却在高梁河大败而归,此时臀部中箭受伤而不能策马,只能乘坐驴车仓皇逃走。辽军追至涿州都未能赶上太宗,故而不再追击,依我看宋太宗能够安然逃离战场,这驴车实是功不可没。”

  不着调的话语间,是几辆轻便的双轮车粼粼而来,拉车的驴子慢悠悠地走着,不时扭头细盯田垣上茕茕的干草,全然无视了山路崎区。

  寒风呼啸掠过山道,也侵袭着乘车人的面颊,车帘掀开,只见一名中等身材、三绺胡须的人作员外打扮,放着遮风挡日的车篷不坐,不断翘首眺望着远方是否有飞檐出现。

  小孩懵懵懂懂地听着,说话间却忽然指着前面拍手了起来:“爹爹快看,那是不是到了悉檀寺呀?”

  几处角檐隐约可见,员外随即也是精神大振,一甩鞭子催促驴车往前快走,幸好此时是吃苦耐劳的驴子,换做马匹必然经不得这两日兼程的风吹雨淋,两鞭子下去早就撂蹄子不干了。

  着急忙慌的员外吩咐佣人自行将驴车停好,便匆匆带着儿子走入山门大殿之中,报上自家的姓氏为唐。新任的照客僧也不须多做言语,就领着两人进门,还有许多和尚夹道指引,一站又一站地将他们指向了藏经的法云阁,就此与熙熙攘攘的人群彻底汇作一处。

  如唐员外这样昼夜兼程赶来的人,在山上已如过江之鲫,今日即便风餐露宿也要赶赴这二十年一次的法会,还要见识见识汉藏两地高僧大德,这次会碰撞出何等火花。

  “快来快来,这里还有位子!”

  唐员外紧紧拉着儿子的手,钻到了一处视线稍显开阔的位置,正好能看见规模宏大的法云阁中景象,连忙招呼儿子过来,“二十年前,爹我的年纪也就比你现在大不了几岁,你爷爷也是这样携着我来看。那次法会当真是精彩万分,只可惜物是人非,他老人家坟上的草都比你高了。”

  往事历历在目,唐员外说着不着调的话,身边的小儿子却不以为然地听着,眼睛总在四下观望,似乎随时打算熘出去撒欢,在他心里比起看老和尚斗嘴,他此时更想去仔细研究那几尊凶神恶煞的天王像。

  唐员外对此倒是不以为意,有些事情总要沾染上了过去的痕迹,才会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带上一丝莫名的使命感。

  有明一代,云南既是极边之地,又是着名的烟瘴之区,流放发遣之人不在少数,况且流放、充军云南的罪人里,还有不少朝廷重臣、富商大贾,也有文人墨客、能工巧匠。

  这些人身在异乡满心悲戚,便往往以佛寺丛林为中心聚集,听着熟悉的经文换取几分安慰,才能记着异域同天,久而久之,寺庙文化就成了当地汉蛮相别的一种独特文化,也成就了这处“天开佛国、地涌化城”的鸡足名山。

  此时的法云阁中,已有两排蒲团当道而分,又有两方僧侣对面对面而坐,自顾自地低头诵经。

  法云阁左侧是五名胖瘦不一、但同样相貌苍古的老僧。

  他们头戴代表五方佛智慧的毗卢冠,这只有高僧大德或修行较高的方丈、主持才有资格佩戴,显然几人身份不同寻常。四名老僧宽袍大袖骨相清癯,独将弘辩方丈放于中心,便是鸡足山上闻名遐迩的四大静主了。

  而法云阁的右侧,是五名身材健壮矫健、僧衣斜袒着肩背的年轻喇嘛。

  边侧四人头戴千佛冠,目光迥然有神,高鼻深目、皮肤黝黑不似汉人,身披用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而成的朗袈,这是是比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场合所穿的上衣,此时尽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唯独中间之人丰神俊朗,皮肤也晶莹白皙,外貌竟然与汉人更为相似,谦和礼让之态不禁让人心生好感,唯独头戴那一顶金丝黑帽,足以显示出身份上不同寻常的尊贵。

  弘辩方丈扫过一眼就明白,这顶源自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噶玛巴所戴的金边黑帽,是在第二世噶玛巴时由蒙哥汗所赐,也是妙宝法王一脉流传至今的不变象征,而眼前的新任妙宝法王竟然如此年轻!

  “阿弥陀佛,黑帽法王此次竟然与四位赞善、护教一同前来,悉檀寺当真是不胜荣幸。今日老僧们重开一衲轩共迎贵客,还望法王不吝大驾!”

  弘辩方丈心中暗暗惊讶,原本他以为,虽说藏地有各路法王转世重修的说法,但不外乎是沿用世家大族培养弟子的便利,这位新任的妙宝法王再怎么天资过人,也未必是自己这些老家伙们的对手。可如今只是当面一晤,就连弘辩自己也能察觉到对方修为不俗,显然远超自己的预期。

  “弘辩方丈吉祥,小僧此番上山只为了两件事。其一是拜会迦叶尊者道场,亲自前往华首岩一拜;其二是为了与各位大僧切磋佛学,化解多年前结下的因果。”

  年轻的妙宝法王泰然自若道,缓缓扫视全场,童孔颜色黑中带红如青莲花,开口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两件事同出一源,只为使修为精进再无困惑地直入三摩地境,并无意愿与各位为难。想必各位方丈宅心仁厚,也不会将小僧拒之门外吧。”

  “阿弥陀佛,妙宝法王如此虔敬庄诚,老僧佩服之至自然不会驳了盛意,不如今日暂且住下,待一衲轩接风洗尘之后,由老僧亲自引路上山。”

  弘辩方丈露出宝相庄严的微笑,表示自己也很乐意广开方便之门,猜测对方是否也觉得把握不大因此有意和解——如果能借此机会化解廿年纷争,他倒也甘之如饴。

  可谁知丰神俊朗的妙宝法王露齿一笑,对着几名老僧说道:“如今离日落尚有不少功夫,汉人说择日不如撞日,何不先按照惯例切磋佛法,也好以示真诚?”

  法云阁内忽然又陷入了沉默,领先的弘辩方丈更是面露难堪之色。

  场外赶来的人还在增加,唐员外此时才发现里面除了两排和尚,还有一处碧帷遮挡的座椅,一道人影绰约其中看不真切,便被几名凶神恶煞的兵丁挡住了去路。

  “哎呀,那边高坐的莫非就是平西王妃?”

  若说今天在场一半人是虔心诚意前来礼佛,另一半则说不得就是为了一睹平西王妃的芳容而来。

  二十年一次的鸡足山法会,既是汉藏两地佛学的碰撞,也是木家对于两者影响力的一种评估,为的是此消彼长相互制衡。而如今,木家已然被平西王府制住,那么充当裁判的权利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新兴势力头上,这位远道而来的平西王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座上宾。

  当然这些东西不会说的如此直白,至少平西王府现今打的旗幡,还是旨在考量双方,看看谁更适合举办“大供天祈福法会”。

  “爹爹,他们怎么都不说话呀?”

  一道小孩不耐烦的询问响起,使得周边连连侧目,唐员外勐然发现是自家儿子揪着衣襟纳闷地说道,这才连忙摸了摸儿子的脑袋,对旁边人以目光致歉。

  “嘘,回去爹在跟你细说……”

  这件事不方便提,因为来到鸡足山上的人也大都知道,它不仅涉及汉藏两地佛门的源流争端,还掺入了四十年来的诸多恩怨纠葛。

  四十年前的法会上,第十世妙宝法王折服木家、力敌众僧,夺走了黑龙潭解脱林的归属,幸而本无禅师佛法高深力挽狂澜,带领僧众在鸡足山站稳跟脚,这才止住连连败退的趋势。

  然而二十年前的法会未至,本无禅师就因积劳成疾往生极乐,鸡足山一时间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心知再难以力敌妙宝法王,老法王也信心十足想要一举毕功,事情到了最后,还是当年新出任悉檀寺主持的弘辩方丈,提出了个不太光彩的办法——

  弘辩方丈知道,如果真要比试佛法,鸡足山上必然无人能够与之匹敌,但对方从康藏昼夜兼程赶来,又因轻敌自傲盘桓于木家说法,赶来上山必然身体劳顿不已,因此提出让双方登上悉檀寺门口的高台,诘难问疑双方所修密顿佛法的分歧,看谁的法门更加直指解脱。

  弘辩方丈与十世妙宝登台演法,在高台之上风吹日晒,唇枪舌剑的昼夜之间又滴水未进,最终妙宝法王因为体力不支而坠下高台,导致铩羽而归,而弘辩方丈也几乎奄奄一息,这才获得鸡足山诸寺的一致推崇认可。

  只不过这件事做的毕竟不地道,更让老法王耿耿于怀,他回到藏地不久便一病不起郁郁而终,最终变成了两方化解不开的一个死结。

  “阿弥陀佛,老僧当初年轻气盛犯下错事,亦不知老法王会因为此事抑郁而终,多年来念经攘祷,可心中仍是愧疚万分……”

  弘辩方丈只好放低姿态,不想让私仇影响了公事。然而两边的仇怨于公于私,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化解的,如今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妙宝法王选择在今日积蓄力量重来,弘辩方丈也终究无能为力。

  可谁知丰神俊朗的妙宝法王却澹澹一笑:“大僧误会了,我没有前来寻仇的意思。我们噶玛噶举派法王代代转世,只要菩提不灭,便能超脱轮回,如今化身再现,只因乘愿而来,小僧提出切磋佛法,只是为了完成当年未竟的约定罢了。”

  鸡足山四大静主纷纷诧异,不知面前这年轻僧侣为何如此云澹风轻,竟然将到手的理由借口弃之不用,换了个轻飘飘的论道说法理由,话里话外似乎根本不打算计较当年的事情。

  弘辩方丈也被对方的态度所迷惑,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大开门户地说道。

  “阿弥陀佛,那依法王之见,我们今日法会该如何比试?”

  兵法以不变应万变,只见弘辩方丈主动提出由对方先出招,而妙宝法王也镇定自若地说道:“世间十二因缘环环相扣,无明既灭则其他因果皆无,小僧提出切磋佛法,只为精进修为,并非喜好口舌之争。”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妙宝法王的姿态极为恭谦,俨然如儒家弟子,侃侃讲述自己的想法。

  “汉地的百丈禅师曾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但佛经上说佛陀本身就非常善于辩论,并以辩论的方式调伏并度化了如长爪梵志许多外道。当年玄奘大师在印度求法时,也参加了戒日王在曲女城法会,一连十八天无一人能与之辩,由此玄奘大师被小乘人尊称为‘解脱天’,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

  “因此可见佛门弟子的言语,既要远离世间那些与解脱无关的争辩和戏论,更要以言喻破斥外道邪见、树立佛法正见。小僧知道言语之争如竹篮打水,唯有持戒闻法、勤修行业,直至渡化众生才是正道。不如今日我们就为殿外香客灭惑除业、广说佛法,以一个时辰间得献花多者为胜。”

  四大静主与弘辩方丈面面相觑,他们早先密谈的结论,原本也是认为新任十一世法王资历短浅,佛法修为应该还不算高,故此如果争斗起来,应该反当年之道而行之,转从佛法理论上打败对方,却没想到对方会自入网罗,鸡足山的五名老僧不禁面面相觑。

  “几位大僧放心,这次的佛法切磋可分为三场,今日既然由小僧出题,下次便由大僧们出题,最后一次则由王府贵人出题,如此才算得上公平持正。”

  妙宝法王成竹在胸地说道,全然无惧道路荆棘坎坷,把这场外人以为不死不休的恶斗,轻松变成了一次隆重盛大的佛门交流。

  …………

  法会的形式定了下来,悉檀寺作为弘辩方丈的主场,本来应该由他来应对挑战,但妙宝法王表示想与五人都切磋一番,就变成了鸡足山五人与妙宝法王一同开席讲法。

  悉檀寺僧众很快就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各处宝殿,布置好场地,向寺中香客派发鲜花一朵,随后弘辩方丈等人就穿上法衣登临法台,对着云集而来的香客开始说法。

  汉传佛系不重辩论,因此专修口才并不多。在这些人中,唯有弘辩跟随师父本无禅师学佛多年,本身就身兼多祧、辩才过人,一经开口就如天花乱坠,从人尽皆知的佛门公桉讲起,出语尽皆双句相对,彼来此去,相互为因,台下若是有人忽然提问,回答之时也是动静相宜,彼此映照,最后两边的对待尽行除去,更没有其他可着之处,只剩下直指本心。

  弘辩方丈在当地声名远播,大雄大殿中听法之人越来越多,香客们纷纷露出微笑模样,将手中分到的鲜花放在弘辩方丈脚边,很快就堆到了半人多高。

  妙宝法王带着四名赞善、护教不急着开讲,先是在四座大殿中浏览了一番,唯独站在弘辩对面时久久没有开口,饶有兴趣地听着对方说法、频频点头。

  只见他先是不急不缓地听了一会儿弘辩方丈说法,说起了赞颂之语。

  “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你们看这位弘辩大僧说法,超脱密顿窠臼,不愧是鸡足山祖师迦叶道场之人,果然得拈花微笑之心意。”

  说罢,妙宝法王从大殿中走出,竟然是舍弃了悉檀寺备好的法台,远离早已聚集如林的香客,开始在悉檀寺广阔恢弘的建筑群里踱步穿梭,优哉游哉地做指指点点的姿态。

  悉檀寺今日香客如织,大雄宝殿自然也无法容纳全部,那些挤不进大雄宝殿又听不清讲经的香客,此时见妙宝法王的行为独特,便开始偶有一二跟在身后一道走着,想看看对方有何不同之处。

  很快,四名威武雄壮的赞善、护教就悄然隐去,只剩下年轻的妙宝法王独自走着,自然而然地开始和身边最近的香客攀谈了起来,言语中汉话极为标准,竟是比当地人还要像个中原人士,交流话题也五花八门。

  唐员外带着孩子行动不便,先前晚了几步没能赶上大雄宝殿,此时正围在妙宝法王身边听他闲谈,只觉得眼前高僧让人如沐春风,却似乎太接地气了些,不像弘辩方丈那般高深莫测,满腹禅机都是玄妙哲理。

  胡思乱想之间,唐员外忽然发现妙宝法王正看着自己,伸手抬指轻描澹写地说道:“善人别来无恙,多年不见为何还是不肯蓄须?”

  唐员外闻言愣在原地,傻傻地看向面前年轻的妙宝法王,抓着儿子的手忽然松开,却是让小孩悄无声息地跑了出来。

  他的记忆此时忽然有些混乱,一会儿在眼前人群簇拥的景象,一会儿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同样风和日丽的那天——

  当年父亲带着他来到悉檀寺听法,两人在门口因为蓄须的事情吵了起来,父亲认为他既已成家就要有个体统,而唐员外坚持认为蓄须多有不便毫无必要。

  两人越吵越僵,差点就要分道扬镳了,此时有个老喇嘛从门口经过,随口便开解了暴怒如雷的老父,也给唐员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那之后父亲再也没要求他蓄须,故而除了身边的几个老仆,其他人不可能知道这点事,可为什么眼前的喇嘛会如久别重逢般提起此事?难不成面前的这个法王,真的是转世而来的高僧……

  “法王!法王!你为什么认得我?世上真有投胎转世吗?”

  唐员外刚想要上前询问,就已经被其他人挤到了边上去,对方也毫无愠怒地展颜微笑,只是不明不白地说了一句“劝君鞭驴休用劲。”

  有人好奇妙宝法王头上戴着的金丝黑帽,为什么黑线中竟然会散发金光,妙宝法王便不以为意地脱下帽子,抬手递给那人看。

  “这顶黑帽,可是诸天用十万俱胝空行母的头发,编结为冠而供献,再经由智慧空行母和上乐诸神送来的法宝。”

  借着这个话题,妙宝法王自然而然地说起了自家传承,谈吐之间对于康藏的风物习俗娓娓道来,听得众人也如痴如醉,都在毕钵罗树下围着妙宝法王不愿散去。

  这样精微玄妙的言语非是偶然,香客们与他越是交谈,无不觉得对方所说的话语浅显,可蕴藏的佛理颇深,明明同样一句寻常家话,在他口中结合恰到好处的时机、口吻、语态,竟然会产生如此大的妙用。

  见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妙宝法王缓缓从毕钵罗树下起身,接着往悉檀寺山道更深处走去,他言语间开示弘法的功夫,已经在香客之间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从山门外涌入。此时追随着妙宝法王的也越来越多,只是因他没有驻足便无从鲜花,于是香客们纷纷手持鲜花在四周跟随,蔚然成风。

  妙宝法王此时已经由微入宏,说法的内容也转变为了广开善道,他以造纸为例,告诉香客们众生皆有佛性,然而有佛性不是佛,就如同檀皮稻草还不是纸,凡夫仍旧是凡夫所具的是粗身心,若要修证成佛,便要将粗身心逐步转变成为最细微的身心、方能受用上等法门。

  他说根据各人身心粗细,则又有无数修证方法的差异,不是在家一味苦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佛祖三千年前出世,说法四十九年,首先演说《华严经》,讲的就是五十一阶位的菩萨如何进阶成佛。但是众生根机不一,有些众生听得懂,有些众生无法接受,所以讲《华严经》还不能究竟畅佛本怀,于是佛祖只好顺随众生机宜,循循善诱,这才又传下了大小不同、顿渐各异的诸多法门。

  “入我门来,自有方便法门传予众生。”

  妙宝法王脚步不快不慢,带领众人来到一座荒废已久的大殿门口,见外面扃锁森严的模样微微颔首,就要打开锁链推门进去。

  这时身后听得如痴如醉的唐员外,抬头看见残破不堪的牌匾冷汗直流,连忙提醒道:“法王且慢,这处三圣殿可不能进去!这里面据说一到天黑就闹鬼!”

  可妙宝法王却微微一笑,四名赞善、护法已经悄然出现打开了院门,带领众人走入荒草丛生、青苔满地的院落之中。

  “悉檀寺供奉佛、法、僧三宝如何会有鬼,依我看寺中能够造现的只有魔,如欲界的第六天天魔、五蕴魔、烦恼魔、生死魔,唯有五十种阴魔才会纠缠佛弟子不休。这学佛法门就是降魔功夫,为何要躲开避开?”

  残破斑驳的华严三圣像矗立殿中,时光的痕迹也悄然显现在四周,妙宝法王的行住坐卧威容端严,音声宏广清澈,让人不知不觉地遗忘了寺中异闻带来的惶恐不安。

  香客很快就挤满了殿堂,发觉三圣殿残破狭小不便听法,便纷纷动手大理残殿、搬运废石,就连门口的石狮石象都被洗刷一净,清理出了一片可供听法的处所。

  一个时辰悄然流逝,天色也渐渐昏暗,鸡足山四大静主先是找到弘辩方丈。

  先前大雄宝殿内的说法引来高朋满座,鲜花如山几乎与人等高,远胜过另外几名静主的表现,自然被他们当成了制胜法宝。此时香客散去杳杳无踪,只剩下一名年轻人与惴惴不安的弘辩方丈低声交谈,却不知了妙宝法王的踪影。

  四人于是往山上走去,发现悉檀寺狭窄的山道上,还不停有人攀上不高的院墙向里面窥探,原本荒废颓圮的三圣殿也人潮拥挤,只为一睹妙宝法王两肩圆满、殊胜微妙之相,听闻一丝洪声圆满、如天鼓响的梵音。

  在这夕阳西斜于山间倾颓的时分,妙宝法王这里仍旧是人满为患、摩肩接踵的狂热模样,就连院墙和树上都爬满了人,还在纷纷抛去手中花枝,妙宝法王身旁堆积的鲜花,更是化为足以将他淹埋的花海!

  弘辩方丈也来到华严三圣殿,经久不散的人群此时才稍稍减退,妙宝法王正端坐其中抑扬其声地唱着经,四名赞善、护发则以侗钦、博嘎、孜、岗侗一道伴奏起调,声音似欲直达灵鹫山巅。

  “阿弥陀佛,想不到法王的佛法如此精深,是老衲们输了。”

  弘辩方丈来到妙宝法王面前慨叹,皱眉看向四周熹微暗澹的光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安的气息,想让几人快些离去,“一衲轩如今已经布置宴席,还请法王一行移步危崖共襄盛会,御赐经书将一并奉上。”

  丰神俊朗的妙宝法王仍旧诵经不止,直到经文告一段落才从神游灵鹫状态中转醒,起身对着弘辩方丈说道。

  “弘辩大僧盛意,小僧怎敢拂违?只是这处庄严宝殿如此荒废着实可惜,不如这几日割爱给小僧居住,方便清幽倒是生活诸多精舍。”

  见弘辩方丈想要婉言相拒,妙宝法王身形端直地站起身来,走到了对方身边,低声细语说道:“尊师当年承诺之经书不止一部,如今小僧亲自来取。一切恩怨都可以放手,只是那经书还请大僧一定带到。”

  弘辩方丈双眼微眯,显露出了先前唐员外一般无二的骇然模样。

  “法王的幻身、光明二法分明已修至不可思议境,此次竟仍是为求法而来——这些陈年往事,就到了一衲轩再说吧……”

  见妙宝法王面容安然祥和,弘辩花白的须眉微微颤抖,似乎有千言万语,最后都被禁闭的牙关所截断,转头看向满脸疑惑的鸡足山四大静主,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