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464章 不正常的销量

  林为民这边忙着引进米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作品,也有人忙着要引进他的作品。八月中旬的一天,林为民正在办公室工作,程早春一个电话把他叫到了前楼办公室。

  一进门,林为民就瞧见程早春办公室里除了他之外还坐着一位身形臃肿的老者。

  程早春起身介绍道:“为民,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湾岛来的郭峰先生。郭先生,这位就是林为民同志。

  郭峰起身热情的跟林为民握了个手,“久闻林先生大名,今日难得一见,更胜传闻。”

  林为民不明就里,跟郭峰客套了两句。

  等他坐下后,程早春问道:“为民,前几年你的作品在湾岛出版过吧?”

  “是。当时跟其他几位作家一起,出了个合集,当时是林白出版社出版的。”

  1985年,香江三联书店的潘耀明替湾岛的林白出版社牵头出版了包括林为民在内的十位内地作家的作品合集。

  只可惜当时湾岛还没有解除禁令,林白出版社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宣传,出版物当时岛内引起的反响并不大。

  程早春笑道:“郭峰先生这次来,是想把你的作品全面的引入到湾岛去。87年湾岛出的那套《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你知道吗?”“听说过。”

  程早春道:“《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就是郭峰先生以个人的资金力量,取得了我们这边作家的授权,将他们的作品结集出版到了湾岛。当时湾岛还没有解禁,郭先生敢为天下先,在湾岛出版界轰动一时。”

  林为民点点头,87年湾岛出版的《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比林白出版社的那套合集晚了两年,但轰动性不可同日而语,这两年时间当中,越来越多的大陆作家通过丛刊被介绍到了湾岛,在岛内掀起了一阵大陆热。

  “前几年林先生的作品初次登陆湾岛,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这几年时间,林先生的作品在海外屡获殊荣,我们湾岛的读者也感到与有荣焉。

  《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到现在已经陆续出版了两年时间,我们这次希望专门出一卷关于您作品的丛刊,将您的作品全面的介绍给湾岛读者。”

  林为民听到这里有些诧异,《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是系列丛书,两年时间下来已经引进了二十多位国内作家的作品,并且还在一直引进当中。

  引进的作品类型按卷分类,分别有经典文学卷、女作家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卷、诗歌卷、散文卷、短篇小说卷、文学论评卷等7大类。

  郭峰说专门出一卷关于他作品的丛刊,这份待遇自然是不同寻常的。

  郭峰又笑着说道:“本来应该早点联系您的,不过我这两年联系大陆作家多是通过文协......”

  郭峰说到这里,止住了话。

  不需要继续说下去,林为民已经明白了郭峰的意思,88年上半年他因为作家团访法发生的事件愤而退出了文协,至今也没有再回去。

  文协被林为民结结实实的打了一回脸,但碍于林为民今时今日在国内的地位也不敢怎么样。

  现在林为民跟文协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和体面,但要说让文协联系他帮他在湾岛出版,那是不可能的。

  这次,郭峰代表湾岛新地文学出版社打算与国文社合作出版《湾岛作家精选集丛刊》正好借着要跟国文社合作的机会,他和程早春提出了希望出版林为民作品的想法。

  郭峰是相关部门的贵客,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程早春自然不会拒绝他的请求,便把林为民叫了过来。

  程早春和郭峰两人你说两句,他说两句,林为民也算是将来龙去脉了解的差不多了。

  他沉吟着说道:“郭先生想把我的作品出版到湾岛这对我个人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

  郭峰接话道:“林先生的作品畅销于海外,稿酬方面我们出版社可以按照国际惯例以版税的方式进行结算,版税分成13%。”

  数年时间以来,湾岛出版大陆作家的作品,稿酬结算多是按照大陆的方式,以字数结算稿酬,因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好。

  大陆作家的作品出版到湾岛,都能拿到相对不菲的稿费,通常能够达到千字10~20米刀左右,换算成人民币,比国内的稿酬标准高出了三四倍。

  而郭峰给林为民的这份待遇,更是业内顶尖。

  林为民诧异于郭峰的大方和痛快,其实是他对湾岛内的舆论氛围并不了解。

  别看这几年湾岛和国内破冰,关系越来越融洽。

  但湾岛有几十年的亲米历史,其内部崇米、崇西方的风气比大陆犹有过之,林为民的作品屡次在西方国家摘得大奖,经过新闻媒体几年时间的不断宣传,他在湾岛人心中早已是蜚声国际的大作家了。

  是以,郭峰在提到待遇的时候毫不犹豫。

  他相信只要能拿到林为民作品在湾岛的出版权,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既然郭先生这么痛快,那我也不矫情了。”

  林为民和郭峰又就出版事宜详谈了好一会儿,最后商定林为民的作品出版可以获得13%的版税,印数不低于20万套。

  除了林为民作品序列中涉及到敏感内容的几部,剩余的作品新地文学出版社打算打包成套出版,二十万套实际上至少是一百大几十万册,绝对是一次大手笔。

  商量好过几天来签订具体的出版合同,郭峰离开前,又提出他打算搞一个关于两岸文学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林为民出席。

  林为民果断拒绝了他的邀请,这种文人汇聚的地方自古就是是非之地,他可不想去凑这个热闹。

  待郭峰走后,程早春对林为民说道:“这位郭先生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

  “什么意思?”

  程早春笑道:“你还不知道吧?他出版了国内那么多作家的作品,现在在国内文学界也算是知名人物,有传言说他这人精明的很,遇到羞于谈稿酬的作家,他是能压多低就多低,要是碰上不松口的,他就给涨上去。”

  “说到底是生意人嘛!”林为民笑了笑,并未在意。

  郭峰热心两岸交流不假,但说到底不是打白工,目的还是赚钱。

  当然了,说人家的目的只有赚钱也不对,人家这叫赚钱、交流两不误。

  1989年的8月是属于《尘埃落定》的,从月初《当代》上市发售,《尘埃落定》在这期刊物享受了最顶级的发表待遇,似乎就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上万封读者来信涌入《当代》编辑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尘埃落定》的读后感和评论层出不穷。

  发表一个月之后,各种文学评论杂志上也开始出现了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

  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在发表后,总是有些负面口碑和评价的,连林为民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无论是在读者口中,还是在评论界的评价,《尘埃落定》都好的出奇。

  如此优秀的口碑也助推了《尘埃落定》在大众当中的传播,8月的第八期《当代》创下了今年以来的销售高峰。

  “又卖过二百万册了!”贺启智喜滋滋的说道。

  距离第八期《当代》发售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放到之前的几期,印刷量一般都是一百五十万册,在这个时候刊物的销售基本已经进入了长尾销售的阶段,渠道大概剩余二三十万册,慢慢消化两个月便会销售一空。

  可这一期的《当代》因为有着《尘埃落定》的横空出世,第一批上市的一百五十万册刊物已经销售到尾声,《当代》根据各地书店、邮局的反馈又加印了六十万册,应该差不多能够满足读者们的需求。

  邹昌义突然说道:“你们觉不觉得今年的市场有点不对劲啊?”

  编辑部内众多同事的眼神看向他,贺启智问道:“有什么不对劲的?”

  “今年这都第八期了,我们刊物才有一期破二百万册的销量。”邹昌义说道。

  姚淑芝不以为然,道:“今年稿件的质量不错,但缺少具备影响力的作品,没有尖子生,我们这个班里的成绩自然不算出挑。”其他人点了点头,都觉得姚淑芝说的有道理。

  可邹昌义并没有说话,反而眉头紧皱。“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正在这个时候,林为民走进办公室,瞧见一堆同事都把目光放在邹昌义身上,而他则一脸的严肃。

  姚淑芝道:“大家刚才说到我们刊物销量的问题,昌义可能是觉得我们的销量有些不太正常。”

  林为民笑问道:“怎么个不正常?”

  姚淑芝没回答他的问题眼神望向邹昌义。

  邹昌义沉思过后,说道:“感觉今年整体的销量还是走低了,而且到了八月才出现第一期破二百万册销量的刊物,不太正常。”

  其他同事的表情不以为然,都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稿件质量造成的。

  林为民语气平常,说道:“销量走低是事实,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众人听到他这句话,眼神不自觉的朝他望了过去。

  “什么原因?”姚淑芝问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林为民道:“你们统计一下《当代》近三年的销量走势,再统计一下《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花城》近三年的销量就知道了。”

  林为民说完这话便离开了办公室,同事们却被他的话给勾住了心思。

  刚才林为民说的信誓旦旦,他肯定是知道原因的,既然让大家做统计,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几个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连稿子都顾不上审了,开始做起了统计。

  《当代》的数据编辑部都有,难的是其它几家刊物的数据,大家只能厚着脸皮打电话一家一家问。

  毕竟都是一—个圈子的,几个刊物偶尔还有联动,编辑们不说全认识但总是有熟人的,折腾了一天好不容易拿到了各家这两年的销售数据。

  下班时间到了,老同志们厚着脸皮都跑了,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到了佟钟贵手里,大家都走了他还在加班。

  花了半个小时,佟钟贵终于整理好了国内这几大主流文学刊物近三年的销售数据,对比之后他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