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三十五章 孔孟之道是最适合发展工业的学说

第三十五章 孔孟之道是最适合发展工业的学说

  在各种公文和咨询会议中,连续忙活了几天之后,郭康又遇到了脱欢前来拜访。这次,他一找上门,就给郭康说道:“你要升官了,赶紧准备一下吧。”

  “啊?”郭康不明所以。

  “朝廷最近在开会讨论,埃及那边应该怎么对付呢。”脱欢告诉他:“你之前写的报告,步丞相很看重,专门印了一些,在十三人会议的时候,亲自出面发给大家,说应该看看新一代才俊的想法。其他人也都觉得很有道理,目前也没有表示反对的。”

  “元老院开会的时候,王师父也专门帮你宣讲了一次。他觉得,在异教地区,从基层开始重新经营,这是第一次。所以,需要一些更有开创性的思路,而现在最有前景的,就是你这套想法了。现在,那边还在收集意见,不过大体应该没问题了。”

  “王师父一直这样。”郭康摇摇头:“我给他说了,这就是个参考,他也不信。我觉得他把我吹得太高了,这样早晚会有麻烦的。”

  “还有步丞相也是。我知道他心里没底,但是这么做,也太……刻意了。他也是个老官吏了,这事怎么搞的这么唐突……”

  “建帐立国以来,他是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丞相。”脱欢告诉他:“而且,还不止这个职位本身。你想想,除了教会代表之外,十三人会议之前有真正的平民么?”

  “这样啊……”郭康反应了过来。

  之前,能进入十三人会议的,要么是汗室成员和柱国们,要么也是北衙贵人和各路外戚、开国功臣家族的人。偶尔有其他的情况,一般也是作为勋贵世家的养子或者代表。

  这也是哪怕在紫帐汗国,教会都有不少平民支持者的原因。尹道长和王大喇嘛,都是平民乃至流民。除了老牌军事勋贵,他俩才是十三人会议里最稳定的成员。这种机会,大家自然都会珍惜的。

  这种情况,要是在中原,肯定早就会有大批人不满了。但泰西的事情,就是这么糟糕,以至于紫帐汗国的情况,都属于上升渠道比较通畅的那种了。

  这次的情况,其实也是一個意外。本来,要是正常交替的话,应该是轮不到他的。王丞相虽然确实年纪大了,这几年可能就会退休致仕,但新任的人选,大家也是大概有数的,估计就是礼部的人。之前,曹建的父亲就是最可能的候选人,备选人选则一般认为是皇后的堂兄。总之,哪怕是民间喜欢大言、热衷于夸张议论的好事者,也没有几个看好他的。

  不过,因为突发的事件,王丞相提前引退,曹家也暴露出一堆问题,正在急着内部调整。这个空档期,才给了其他人难得的机会。

  作为受益者,新任的步丞相显然也明白其中原委,和自己的真实处境。所以一上来,就开始向大家示好。尤其是他对郭康的态度,显然也是为了表明立场,寻求实力派人物的支持。不管是为了今后处理公事的时候减少内耗,还是为了获得私人支持坐稳位置,这样的行为,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郭康自己其实也是官场新人,突然被丞相这么客气地对待,总觉得很怪就是了……

  “我还是给他说一下,表达下自己的立场吧。”他挠了挠头,对脱欢说:“他现在有点用力过度了。这样怕是会有损于名声,也不利于维持丞相的威信。今后相府的工作,乃至后面的其他平民官员,都会受到影响的。”

  “你别想这么多。”脱欢却摆摆手:“他吹你的,你接受下来就行。这样,反而才对伱俩都有好处。”

  “啊?”

  “我总觉得你受中原那边,影响太大了。但咱们这边不是中原,不能拿那边的情况硬套。”脱欢解释道:“我们国家的权威不如中原稳固,官员的威信,也不完全是来自朝廷的任命。这边也没有完善的科举,所以官场上,清流、正道的名声,也没有那么重要。”

  “就目前这个环境,你坦然接受他的称赞,配合他的话,就是对他权威的承认了;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你就说郭氏和汗廷都器重的新一代人物,不少官吏都在看着你呢。你俩打过配合,他跟你关系好,不但对名声没什么损害,反而更有利于他展开工作。现在还有未来的平民官吏,也反而能得到更多信心,去踏实做事。”

  “这样啊……”郭康这才明白什么意思。

  “官吏们的心思,可不像你那些斯拉夫人那么简单。”脱欢摇摇头:“不过,这也不是大事。很快,朝廷就会给你实际职务,让你去做事。这些东西,多练练,就知道了。”

  “你又说职务,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郭康连忙问。

  “你不是说要在埃及找个地方做试点,招人搞水利么。”脱欢说:“王师父也一直在说,我们能不能在更广大的地区站住脚,尝试进行不同宗教的管理,也需要实验。所以朝廷很重视,准备专门划一个区域出来,让你主持。”

  “实际管事,和理论上的规划,差别还是挺大的。长期经营的工作,跟你之前临时号召斯拉夫人,也会不太一样。不过,但凡大事,都少不了这些基础工作的支持,所以,你还是好好准备一下吧。我这次来,也是想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前帮忙的。”

  “我现在也说不好。”郭康承认道:“不过,只要军事上能打赢,我觉得问题应该不会很大。”

  “因为宗教的关键,不在于教义,而在于宗教组织本身。地中海世界长期分裂,大家没有能力建立统一的组织,所以宗教自然也会跟着分裂。哪怕当年曾经是同一个信仰,理论上都是一个宗教的教友,实际上也总会分化出不同的教派,互相视对方为异端。这是因为,大家本来就有这个‘分裂’的需求。”

  “天父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我们也不能把分裂的过错推到祂身上。说到底,这不还是人自己的问题。”他摊摊手,说道。

  “我明白了。你认为我们只要保持更稳定的组织,那么教义的分裂也就不是问题了。”脱欢想了想,说。

  “是的。宗教和宗教组织,也是两回事。宗教给宗教组织提供了合法性,但宗教组织最核心的功能,却反而不是宗教,而是提供公共服务。”郭康继续解释道:

  “在我看来,教义这些,其实只是工具。你看波斯人就知道了。信阿胡拉-玛兹达,信天父,还是信胡大,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么?恐怕很有限吧。只不过,拜火教的组织早已腐化,对民间已经失去了影响力。民间需要有生命力的宗教组织来维持公共服务,而景教、天方教正好能填补这个缺口。所以萨珊波斯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拜火教就已经失去生命力了。我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而反过来,如果有了统一的国家,能够维持统一的组织,那教义其实也会反过来趋于一致。就算大家还有分歧,也不会动辄就分裂乃至冲突了。”

  “我们的真正优势,就在于有一个维持统一的方法,能保持组织的统一。你看中原那边,早年有诸子百家,后来有儒家经学各派,始终都存在着众多声音,但一直没有真正分裂开。相反,大部分的理论,反而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我觉得,这就是个可以参考的例子。”

  “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你也说了,教义是给宗教组织提供合法性的。不同的教义,肯定也会对组织产生影响。”脱欢指出:“我们领土内,情况大致还好。但如果向地中海南岸和东部进军,收复罗马故土,肯定就会遇到远比现在更加复杂的情况。”

  “各个宗教和教派,互相之间,有些都对立了千年之久,甚至已经渗入了文化之中。就算让大家知道,分裂不是神的本意,只是人自己造成的问题,要让他们放弃久远的矛盾,重新团结在同一个信仰之下,也是非常困难的。那边的客观情况就是如此,恐怕不是光靠讲道就能解决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我倒是有个比较激进的办法,倒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郭康说:“不过我觉得这边差的太多,不知道能不能尽快起作用。”

  “你说就是。”脱欢催促道:“只要有了思路,无非是学多少的问题。再怎么说,也比什么都不做好吧。”

  “我觉得很多人未必喜欢。”郭康承认道:“因为在我看来,教义容易分裂,是缺少在教义之上,在对神的崇拜之上的东西。”

  “那是什么?”脱欢问。

  “人。”郭康回答:“如果能让大家意识到,各种神意和解读都是无用功,人的意志才是根本,那很多没有必要的内耗,就可以避免了。”

  “你天天说这话。”脱欢指出:“这就能把问题全都解决了?”

  “起码能避免很多问题了。”郭康说:“当年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分裂的城邦有分裂的众神,统一的帝国则应当有统一的天父。但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早都看到了——这一招,同样是没办法稳定维持的。”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案例了。”他摊摊手:“靠信仰,能让人稳定地团结起来么?”

  “恐怕是不行的。”脱欢承认道:“这个也说了不止一次了。我们也好,天方教也好,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让人先产生统一的意志,然后基于这个统一的意志,维持一个统一的神灵,最后再借助这种信仰来维持国家。”郭康说。

  “从董仲舒之后,这套模式就完善下来了。大家都默认,所谓天意,就是民意的一种神秘化表达。皇帝从天这里获得神性,并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加以声明。然后,朝廷再借助皇帝,获得神性的授权。从此之后,大家只不过是争夺对‘民’的定义权,和‘民意’的解释权。没几个想正经做事的人,会公开质疑这套体系。比我们这边,可完善太多了。”

  “表面上看,塞里斯没有国教。不过,天崇拜和礼制,起到了国教的作用。士大夫群体,又兼任了教会的功能。我确实一直主张学习那边的经验,因为人家这个模式,经过了长久的考验,确实是最适合我们需求的。而且,今后技术进一步发展,这样的优势会更大。”

  “我们那些机器,今后成熟了,都可以大面积制造。相比于现在这种生产方式,机器更加有力,不过,也更依靠有力的组织。因为必须得提升工坊规模,控制各种各样的矿藏,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才能让机器的效率发挥出来。”

  “所以,在未来,肯定也是一个统一的大国,才能在工业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我们现在的各种筹划,都是为了给这个前景做铺垫的。”

  “这样啊……”脱欢对此不太了解。

  不过,郭康倒是很笃定。因为这段时间,他也想通了不少事情,发现很多历史规律,好像出人意料地简单。

  比如他现在,好像就没必要考虑工业如何产生的问题——不管是某种自然现象,还是真有天父天兄安排他穿越过来,总之现在人已经来了,最早的原型机器应该如何做出来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那么,他自己来主持,通过个人影响,提前完成这一步就可以。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最初的实验之后,让工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得更好。

  那么,工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是哪个体系呢?从他已知的所有历史中看,就是中原文明。

  工业化之后的中原文明,既有欧洲文化影响,也保留着大量本土因素。这其中,欧洲文化的部分,肯定不是主导的因素——不难看出,再怎么脱亚入欧,也就是骗一下自己。塞里斯工业比欧洲更成功,总不可能是因为,他们比欧洲人还欧洲吧?

  所以,能让工业长期稳定发展,肯定是依靠中原文化本土因素的作用。

  这也确实符合他的认知。毕竟,要实现规模效益,维持各种基础设施,肯定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太小的国家,或者看着大但是会唐突解体的国家,都是靠不住的。而塞里斯的体系,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维持统一大国的有效方法。

  罗马这边,显然不缺乏欧洲文化要素,毕竟他们自己就是欧洲的祖宗。不承认罗马是欧洲,不就等于把祖宗给开除出族谱了么?所以,就应该学习最纯正的中原文化。

  人家孔孟之道,在农业时代,就支撑一个超规格的帝国上千年之久。工业化之后,这些文化遗产依然在发挥作用。所以,不学是肯定不行的。

  “咱们模仿起来,应该障碍也不大。”他想了想,对脱欢说:“可以参考的记录很多。写书的老夫子早已远去,老夫子的《礼记》却在两千年之后,依然告诫着大家,要保持‘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我觉得,照着这些去做,肯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