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挂了99次之后 > 第一百二十七章 利息

  那么怎么做?就有人开始钻空子,比如说有一个方案是给没有钱的民众提供青苗,也算是贷款,但利息过高,甚至不需要贷款的民众,也被强逼着贷款。

  原本的方案是能够让底层民众能够得到一定好处,但钻了空子之后所谓的改革方案就变成有更多人可以多一种压榨底层的民众的方法,最终歪嘴的和尚念坏了好经。

  那一场想要富国的改革最终失败,之所以失败,有着很多种原因,但其中一条就是用人不当,一堆想要攫取利益的人钻空子占到便宜,而真正需要补贴的人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多了几分负担。

  富国的理想最终么没有实现,一些底层民众甚至因为青苗法的实施而变得更加穷困潦倒,改革也就彻底失败,进行改革的人也遭遇对手的打击和嘲讽。

  这一次变革的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派系争斗,官员往往高高在上,并没有和底层民众共情的心态,更因为文官之间的争斗而在这一次改革中使用各种方法算计,可以说文官之间的争斗相当凶残,即使他们都属于文官这个体制,还是会毫不客气算计。

  那么文官对武官更是多了几分不客气,甚至有时候为了资源,武官不得不给文官一些好处。

  诸多情况让文官们觉得自己很厉害,看看,那些很能打的武将不是给他们低头了嘛?文人多自负,当官了的文人更加自负。

  武官也许没有不会四书五经,但不等于他们是傻子,能够成真正统领士兵的人绝对不可能只依靠武力值,需要的还有脑子。

  虽然不得不低头,但心里难道不清楚文官的态度嘛?自然很清楚,对于一心想要贬低自己的人,自然不会喜欢。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官、武官两方都是官员,但他们的立场不同,往往相互看不上对方。

  武官们觉得文官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还有一肚子坏水,很是奸诈,看不少武官大老粗。

  文官们也真的不看好武官,这是因为武官们大都出身不行,大都是从行伍中走出来,从战场中走出啦,往往不怎么读书识字。

  在文官眼里,武夫们一个个都是大老粗,嗓门大,脾气大,力气大,还听不懂话,怎么看都十分讨厌。

  姜浩之所以会知道,那是因为他来自一个武将家庭,说起来到他这一代已经有三代了。

  偏偏姜浩的武力值比较弱,走的是文官的道路,因此对文官和武官之间的事情了解很清楚,他们的关系也就是一般般,彼此之间的疙瘩很大。

  可以说,文官和武官在皇朝初建时力量对比还是比较均衡,但一旦承平久了就会出现问题,武官的地位渐渐下降。

  如果这个皇朝的皇帝还一味贬低武将的话,那么武官的地位会直线下降,武官和文官的品级差距太大。

  甚至有些武官为了打仗得到足够的物资,不得不拍文官的马屁,这种情况下的武将不怎么乐意。

  武将发现作为武人的他们不被重用,自然也不会想着指点年轻人,再加上装备不足,吃的东西也不怎么样,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姜浩也知道这个朝代还没有这么夸张,但文官和武官之间的确是有着一定的鄙视链,文官对武官的观感不怎么好,同样的武官对文官的印象也不好。

  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这是彼此立场的不同,一方以为对的,不等于另一方认同。

  经过这么多事情后姜浩觉得那些一言不合就弹劾的官员,不见得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过程,只看到出来的结果,完全不在意其中的不好的一面。

  之所以姜浩会这么想,那是因为他知道了很多事情,尤其是经过一番严格教育后,看的更清楚。

  有些官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没有调查一番,就开始搞事,比如说这些年来一直有人弹劾姜大将军。

  尤其是边城附近来异族人来时,有些官员就时不时弹劾一番姜大将军的不作为,恨不得姜父马上出兵把异族人统统杀掉,完全没有在意一旦开战,就会不少人因此而亡。

  他们不少人只想着怎么让朝廷不出任何力气,就把异族人完全赶走,最好的办法是边城的武将们一个个十分厉害。

  可真正的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武力值可以定下输赢,也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城市的力量能够成事,有时候需要动员整个朝廷才能办好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打一仗需要有足够的补给,还要有武器粮食,这些都没有的话怎么打?

  另外还有战术的需要,很多时候不能把事情闹得太大,对于武将们来说,只许胜不许败的情况真的很难,要知道只靠朝廷的补给,只怕军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打不好。

  而且每一次的胜利,都是有不少军士们的牺牲,没有足够的兵卒也无法打起来,就算是将领再怎么英勇,也不可能一个人战一千人吧?

  很多时候看起来容易的事情,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发现不容易,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就觉得很简单,完全没有想过困难之处。

  文官们就看不上武官,这是常态,觉得他们不行,姜父一直能够在北方坚守多年,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人能够顶上,还有就是皇帝当年是姜家人所救,这些都让文官集团们不敢过分。

  但要是皇帝换了态度,只怕会引来不少弹劾,而皇帝嘴巴上说不行,但暗地里有可能装作什么都看不到。

  毕竟皇帝可以为了维护自己儿子可以委屈别人,在皇帝眼里自己儿子再怎么错,也不会错到哪里,更多是因为外人挑唆算计。

  至于那个悲催被算计的臣子之子根本不会被皇帝放在心上,不就是一个外人吗?姜父还能一直坚持找出背后的原因?

  但要是换一下彼此的位置,只怕皇帝会让姜家长房的人一起跟着陪命。就是这么的双标,也是这么不公平!

  那些被算计的人,算他们自己倒霉,甚至有时候根本就不能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去死,当年的秦公子扶苏不也是被矫诏后自杀而亡?

  虽然矫诏不是始皇帝发的,但来自始皇帝身边的赵高,被公子扶苏误以为是真的,最终自杀身亡,而后秦二世登基,整个过程就说明一件事:皇权凌驾于律法之上。